【拼音名】 Xià Kū Cǎo
【英文名】 SPICA PRUNELLAE
【別名】 棒槌草、鐵色草、大頭花、夏枯頭
【來源】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. 的干燥果穗。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(shí)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性狀】 本品呈棒狀,略扁,長1.5~8cm,直徑0.8~1.5cm,淡棕色至棕紅色。全穗由數(shù)輪至10數(shù)輪宿萼與苞片組成,每輪有對生苞片2片,呈扇形,先端尖尾狀,脈紋明顯,外表面有白毛。每一苞片內(nèi)有花3朵,花冠多已脫落,宿萼二唇形,內(nèi)有小堅(jiān)果4枚,卵圓形,棕色,有白色突起。體輕。氣微,味淡。
【鑒別】 (1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5ml,加熱回流1 小時(shí),濾過。取濾液1ml,置蒸發(fā)皿中,蒸干,殘?jiān)哟佐? 滴使溶解,再加硫酸微量,即顯紫色,后變暗綠色。
(2)取[鑒別](1)項(xiàng)下的濾液點(diǎn)于濾紙上,噴灑0.9% 三氯化鐵溶液與0.6% 鐵***溶液的等容混合液,即顯藍(lán)色斑點(diǎn)。
(3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20ml,加熱回流1 小時(shí),濾過,濾液蒸干,用石油醚(30~60℃)浸泡2 次,每次15ml(約2 分鐘),傾去石油醚液,殘?jiān)右掖?ml 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熊果酸對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(yàn)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,分別點(diǎn)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環(huán)己烷-氯仿-醋酸乙酯-冰醋酸(20:5:8:0.5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100℃ 加熱至斑點(diǎn)顯色清晰,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(diǎn)或熒光斑點(diǎn)。
【性味】 辛、苦,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 歸肝、膽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火,明目,散結(jié),消腫。用于目赤腫痛,目珠夜痛,頭痛眩暈,瘰疬,癭瘤,乳癰腫痛;甲狀腺腫大,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乳腺增生,高血壓。
【用法用量】 9~15g。
【貯藏】 置干燥處。
【備注】 (1)粗毛夏枯草Prunella hispida Benth,云南、西藏也作夏枯草入藥。
(2)用于肝火上炎、目赤腫痛、目珠疼痛;頭痛、暈眩等癥。夏枯草能清泄肝火,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、頭痛、頭暈的要藥,常配菊花、石決明等同用;如肝虛目珠疼痛,至夜尤劇,可與當(dāng)歸、白芍等配合應(yīng)用。
(3)用于瘰歷痰核。瘰歷痰核,多由肝氣郁結(jié),久而化火,痰火結(jié)郁而成。夏枯草能清肝火、散郁結(jié),為治療瘰歷結(jié)核屬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藥物,長期服用有一定效果,臨床常配合玄參、貝母、連翹、牡蠣、昆布等同用。
夏枯草為清肝火、散郁結(jié)的要藥,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經(jīng)的病癥。本品配以菊花、決明子,可清肝明目,治目赤腫痛、配以石決明、鉤藤,可平降肝陽,治頭痛、頭暈;配以玄參、貝母、牡蠣等品,可軟堅(jiān)散結(jié),治瘰歷結(jié)核。近年來臨床上又用于腫瘤。
【摘錄】 《中國藥典》